第(1/3)页 有句话说的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凶手的目的达成了吗? 没有,至少表面上来看还没达成。 但,目标总有一天会达成。 一旦达成,那他将会远走高飞! 也就是说,警方目前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勘破这个所谓,达成目标的逻辑环。 以此来推测,甚至是预判接下来凶手的动向! 可 “天知道。” 张梁摇了摇头,叹气开口。 下个死亡人员会是谁? 不知道。 这案子的凶手挑选受害者的手法突出一个诡异! 正常连环谋杀案,死者基本都会有一个相同的特征。 可这起案件的凶手呢? 已知的两个死者,第一个是连环杀人犯,第二个就成了宅家的三十岁大龄啃老人。 这有什么共同点? 完全没有! “暂时先将案子定为带有些许宗教性质的案件。” 徐嚯沉思后做出决定。 “对了,顺便查一下死者附近的监控,看看是否有可疑女人的存在。” “同样,调查第二死者跑掉的老婆,以及对方的社交圈。” 忽然间,他又开口说道。 可疑女人? 这是凶手的性别!? 张梁顿住,眉头皱起,“怎么看出来的?” “死者的特性。” 徐嚯指了指第第二个死者,刘健的照片。 “现场不存在拖拽,死者身上也不存在被束缚的痕迹,代表这是对方主动跟来的。” “人的社交安全距离,就注定了不会跟一个陌生人走到如此远的地方!” 在多个案子中徐嚯都提到了这个所谓的安全距离。 也就是身份与身份,应当保持的合理界限。 举个例子。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见面,会产生什么行为? 现在有两种身份,一是男女朋友,二是互为陌生人。 前者见面亲密的抱在一起,吃个嘴子都可以,后者呢?后者便不会,这就是社交中合理的关系距离。 二若是不合理,便会引起对方的警觉。 就好比,一个强壮且陌生的男人忽然间贴到你面前,绝大多数人要做的就是后退,保持一个距离。 在哪怕是个陌生电话都得先怀疑是不是诈骗的地方 令死者和他人离开如此远的距离,会是陌生人? 或者说,能是一个陌生人吗? 当然,也可能是死者生前嚣张惯了,不将凶手放在眼中,可再怎么嚣张,那都跟到对方来废弃厂房了,还能没有警觉性? 除非 “除非对方降低了警觉性!?”张梁忽的懂了。 徐嚯点点头,“没错,社交安全距离,说白了就是身份带来的警惕感,陌生人之间有的是手段降低警惕。” “而其中,最为有效的便是” “性别为女!” 如果你的女友有一个男闺蜜,那所有人都会担心对方对你女友做些什么,甚至是厌恶对方。 但,如果这个男闺蜜是个男同,并且还对你表示疯狂的爱意呢? 说实话依旧会厌恶,但你不会担心你的女友了。 你担心的是自己! 而陌生人之间,性别便是警惕与否最有效的利器! 一个撞到你胸膛的男人,和一个撞到你胸膛的女人,哪怕长相普通,所带来的感受与思维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 “凶手有概率为女,否则短时间内令一个男人降低警惕性很难。“ 徐嚯点点头,深吸了一口气。 “极有可能采用的色诱方式!” “当然,也有可能是第二点。” 徐嚯话锋一转,将话题扯回刚才所让他注意的另一个方向。 也就是,让对方调查死者刘健的社交圈。 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社交安全距离刚才也说了,警惕都是针对陌生人的。 那熟人呢? 如果凶手是刘健熟人,自然可以忽略警惕,跨越所谓的身份转变,直接将其带走。 这是第一点。 二 “凶手是怎么知道死者的?我指的是,对方既然是从结果反推的筛选条件,那他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知晓的死者身份和自己条件吻合?” 徐嚯脸色认真的开口说道。 他将目前所知道的线索写在黑板上。 “在第一案发现场结束,对方下车时的时间点在临近中午的时间。” “而第二死者,却是在昨晚死的!” “两者间,死亡时间间隔是多少?去掉两边赶路的时间,又还剩多少?” 张梁算了算,随机诧异。 第二死者刘健是昨晚下午五点联络不上,大概率是四点左右遇到的凶手。 而第一案发现场,距离第二案发现场出现的时间,总共为 “四个小时!?” 赵刚惊呼,脸色露出震惊的神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