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报社名义太大,你们个人去发声,起码有个缓冲余地。这样吧,先试验一下,派两个记者入驻看看效果。” ………… 麦窝借此机会,邀请各路人马入驻,但还有一些人,用不着邀请自己闻着味儿就过来了。 比如清华哲学系的某教授。 这位是北大毕业的,2000年入职清华任教,虽然是哲学系教授,但他是讲美学的…… 他没赶上讨论开始的时候,等传播到全网时才关注,前因后果看了一遍,忧心忡忡,茶饭不思。 教授乃此中翘楚,现在的争论保持在“美和丑”“小眼睛不等于眯眯眼”“眯眯眼病态”的程度,还没太深入。 但他一眼就看出来,只要再深入一步,那个核心主题就出来了——种族歧视,审美霸权! 这怎么能行呢? 怎么能让你们清醒过来呢! 教授洋洋洒洒,挥毫写就,顷刻完成了一篇雄文,特意在麦窝注册了账号,还申请了加V认证,然后发了出去。 “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美和丑是相对的。 简单化地用一种标准,或固守传统做审美判断,既不符合人类审美事实,也不利于文化创新和培养开放、活跃的审美意识。 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不排斥‘丑’,反而给‘丑’以极高的地位。 清代人说‘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 21世纪是一个开放创新的时代,我们不能有审丑过敏症……” 不愧是大家,引经据典,言之有物,理论与实例相结合,避重就轻的把话题引向“审丑过敏症”上。 教授发文,某些人更像找到了组织,蜂拥而至。 狗见了屎,蚊子见了血,鱼见了鱼食儿…… (冇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