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虚弱的巨人-《狂野北美1846》
第(2/3)页
1871年度帝国政府的收储计划还没有出来,估计在180万吨至300万吨之间。
政府将会陆续用8~9年的时间重新填满库存,有的年份多一些,有的年份少一些,视具体情况而定。
近期帝国财政部回笼的大笔资金又借贷了一些给法国人,总共约3600万唐元,贷款期三年,年利率6.5%。
之所以贷款利率如此优惠,是在于法国人根本不缺钱。其底蕴极其深厚,谁都知道法国佬很有钱,压根用不着担心还不上。
在原来历史上
普法战争胜利后,法国承担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其价值相当于2.5亿英镑,约10亿唐元,法国人咬咬牙两年就还上了。
现在法国人贷款是因为没有一个全民认可的合法政府,巴黎政府的号令难以出城,甚至在巴黎市内都有很多人不认可。
南部各省份思想混乱,可谓群雄纷起,没办法将法兰西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那些法国的资产阶级,高利贷者和富有阶层谁敢把钱拿出来?
正是瞅准这个良机,大唐帝国各大财团和实力机构与法国人接触频频,正在商讨中的几个贷款计划总金额上亿。
谁都喜欢把资金贷给有钱人,而不是沙俄和扶桑这样的穷鬼。
财政部专用账户中的这笔腾仓资金也将参与其中,这可以有效利用起来,放贷给法国佬吃利息,实现资金的滚动增值,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啊!
浏览过《长安日报》,李察又拿起一份三天前的《泰晤士报》看了起来,这也是帝都长安当前最新版的《泰晤士报》了。
在跨大西洋有线电缆联通前,欧洲出版报纸都是通过邮轮以大宗邮件的方式横渡大西洋抵达北美,即便是在速度最快的纽约和费城,看到欧洲的报纸都是半个月之前。
至于帝都长安,那至少是一个月之前的旧报纸了。
跨洋有线电缆联通后,新出版的《泰晤士报》通过电文输送至大西洋彼岸,在纽约,芝加哥,长安等国际大都市就地印刷,售卖,并且创立了中文版刊号,翼求覆盖到更多读者。
这样时效性更强,消息来源更多样化,也更受读者欢迎。
不同于大唐帝国普通民众压根儿不关心大西洋另一边的世界,巴黎的局势动荡,时刻牵动着英伦三岛关注的目光,这从《泰晤士报》的篇幅就可以看出来。
从巴黎,北方德占区,南方自由区发回的记者现场报道,充斥了《泰晤士报》从头版,二版,三版直至五版的大幅篇章,国际局势只是在六板略有论述,相比前者可见重视程度的高下。
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英国的政策中心在哪里?
《泰晤士报》通过全面的报道,基本上勾勒出了普法战争的全貌,所有矛盾的焦点还在巴黎;
普鲁士军队的不断炮轰巴黎,这大大激化了社会各界的不满情绪,深深伤害了巴黎人高涨的爱国热情。
巴黎市民,特别是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明确要求巴黎应该自治,拥有自己经选举产生的议会,享有与其他法国小城镇同样的权利。
奥尔良派政府出于对更加动荡局势的担心而断然拒绝,双方矛盾相当尖锐,
还有一种呼声是谋求以一种更加公平方式,甚至是以**主义的方式来管理国家经济,汇总起来变成了一句口号:建立一个社会民主共和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