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新形势-《狂野北美1846》


    第(2/3)页

    从总体局势上看

    毋庸置疑对协约国集团是有利的,大唐帝国加入联盟之后,进一步巩固了对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等同盟国集团的全面军事和物资的封锁,使其处境日益艰难。

    兵力对比上来看,协约国集团拥有425个师的总兵力,同盟国集团仅拥有331个师,多出了94个师的兵力。

    在武器装备和物资等各个方面,有了大唐帝国的强力支持,协约国集团都远强于对方。

    但战争的局面并没有呈现一边倒的形式,协约国军事集团内部问题多多,反而看起来更像是虚弱的一方。

    在严重的伤亡影响下,西线战场上的英法军队已经拒绝了主动出击,为了避免军队动荡,联军高层不得不放弃新的会战计划。

    在南线的意大利战场同样如此,刚刚进行的第10次伊佐河战役依然不出所料的失败了,再次碰的头破血流。

    这引发了意大利军队中强烈的厌战情绪,仿佛弓弦崩到了最紧的地方,随时都会产生强烈反弹。

    这种情况在武器和物资都急缺的沙俄军队中更是广泛存在,新的反抗思潮涌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沙皇力量。

    协约国集团人口更多,疆域更广,战争潜力更雄厚,但体现在战场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在东线,西线和南线战场都打的举步维艰。

    德军在海上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一举扭转了在物资供给上的巨大劣势,给协约国同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海量损失,很多时候也处于供应困难的状况。

    这时候比的,就是看谁更有忍耐力了。

    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都是需要大量输入物资的国家,对大西洋运输线依赖性极强。

    英法暂且不谈,这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王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刚刚一只脚迈入工业化的进程中。

    1914年,意大利的人均收入只有法国的一半,大唐帝国的三分之一,有超过一半的成年男性和接近八成的女性是文盲。

    意大利经济仍然高度依赖外贸进口,而煤炭和粮食则受制于国际价格,因为意大利不仅钢产量极低,还需要从英国买入煤炭,甚至连食物也不能自给。

    其农业生产极其落后,小麦等作物又必须依赖进口。

    意大利王国统一后,即便有北部伦巴第工业区的支持,但意大利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有超过60%的人口从事农业活动,整体工业实力在欧洲垫底。

    战争造成数百万意大利男性伤亡,这令意大利的农业和手工业产生极大的倒退,急需外来进口补充。

    比利时,塞尔维亚等国同样如此,都要依靠从大唐帝国进口的工业和农业产品维持,如今已愈发的明显。

    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德国海军的“无限制潜艇战”,立即给协约国造成严重损失。

    在1917年,德国潜艇的疯狂进攻令协约国商船的损失,由1月份的30万吨增至2月份的40万吨,再猛增至3月份的50万吨,直到4月份的85万吨,呈现笔直向上的曲线。

    英国出海的商船中,平均每4艘就有1艘被击沉,这6月末已经被击沉1727艘商船,这接近了英国商船保有量的一半。

    无数的货物沉没在冰冷的北大西洋中,给协约国集团造成了巨大损失,也耽搁了大唐帝国发财。

    而这一点,是促成大唐帝国最终加入协约国集团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6月份起

    在大唐帝国皇家海军极力主张的护航制举措下,英国皇家海军与大唐皇家海军紧密合作,派出绝大部分的扫雷舰和轻型舰参与护航船队,极大的减少了损失。

    在世界风云纷纷扰扰中,李察于6月末携塞维莉亚母子一行,抵达了红海明珠城市伏波市,开启了自己的新旅程。

    对他来说

    签署了《波尔多条约》,大唐帝国的利益得到国际条约正式承认,这好处就板上钉钉放入囊中了,谁也不可能让大唐帝国再吐出来。

    哪怕在战后的国际格局划分中得不到其他好处,也完全够本了。

    如今在非洲的唐属马拉维和唐属莫桑比克两地相加超过110万平方公里,北部紧邻着南非,是大唐帝国在非洲最大的殖民区。

    入手20余年,建设的如何呢?

    大唐帝国东非总督府如今正汇集2.3万兵力,与英国人一起向南攻打德属东非的坦桑尼亚,打的德国殖民者节节败退。

    按照大唐帝国一贯的尿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