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李孟羲抬头看了一眼皎洁的明月,“哎,鲁犁,你看这月亮,是初几了?” “十五了。”鲁犁还没答话,跟着鲁犁另一个木匠搭话了。 有点尴尬,李孟羲除了能叫出鲁犁的名字,木匠营其他人,李孟羲顶多是脸熟,叫不出名字。 “十五了啊。”李孟羲感慨了一句。 这句感慨,依然是出于虚伪目的的,故意说的这么一句话。 为什么? 因为李孟羲跟鲁犁很熟,跟另一个木匠不太熟,两人连话都没说上几句,就因为不太熟,人家主动搭了句话,要是不回复一下,那就让人家多尴尬呀。 别人搭话,出于礼貌,得回复一句,哪怕一句应付的话,哪怕一句毫无营养的话呢,哪怕就嗯了一下了。 要是普通人之间,搭话不理,顶多自讨没趣。 李孟羲已经不属于普通人之列了,不管他想不想,李孟羲都算的上是手握权柄的大人物,木匠搭话,李孟羲要是不回,指不定人家咋想呢,会不会想营正看不起人家还是咋滴。 李孟羲如今,情商在不觉间提高。 很快,回到辎重营了,李孟羲突然想起,“对了鲁犁,你说尖底儿的木杆好还是平杆的木杆好对吧,这也算想法了,走,跟我拿粮。” “啊?”鲁犁愣了一下。 这竟然也算什么好的想法吗。 在鲁犁想来,他只是把问题提出来了,是营正把问题想通透了,然后很巧妙的把尖杆和平杆的优点给结合起来了,要赏粮也是该赏营正粮才对。 而李孟羲想的就跟鲁犁想的不一样了,能想出具体改进方法的算的上是智慧成果,能提出疑问,也算是思考了,也是智慧成果。 若说鲁犁只是提了下问题,这个问题不算智慧成果的话,那因为鲁犁提出的这个问题,李孟羲顺着鲁犁的思路往下扩展,想出了对木杆巧妙的改造方法,那么这个改造方法,又是从哪来了。 李孟羲叫鲁犁去领粮,没见另一个木匠,那木匠看着李孟羲,原地站了一会儿,不知在想什么,可能他见鲁犁去领粮,心生羡慕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