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战余(十八)-《天纵莫敌》


    第(2/3)页

    郭台青随着石重进入大别山后,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如鱼得水,大山如同他们的母亲,在这里生存,远远要比平原容易,就在石重回岳西走了一圈这么一点时间,他们就在当地做了一笔不小的生意,因为之前打劫所分到的大量物资,正是山区百姓所缺乏的,他们用这些物资,向当地百姓换取了大量的物资,主要是特产瓜篓子。准备通过自己的渠道销往安庆,年关将近,市场看好。在进入大别山区之前的这段时间,他们的日子过得有点差,因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最后通谍日益临近,所有在长江流域一带活动的赤军全部北迁,郭台青也得到了命令,要在1941年元月1日前离开枞阳,进入黄泛区以北地区。换防没有问题,问题是没有一分钱的开拔费,也没有具体的路线规定,更没有沿途的接待方案,借五个胆子给郭台青,他也不敢离开自己熟悉的这块土地。石重因为感谢他带来好消息,把他带到大别山四十八军的防区,却不能作主把他留在这里,自己到底能不能在这里落脚,郭台青自己也没有底。

    看到覃国升来到,郭台青知道,自己应该可以在这个地方呆下来了,心里才有了一点放松,眼看就要过年了,还在外面流浪,作为游击大队的负责人,实在有点不愿意。他的游击大队,是一个营一级的编制,跟着他来到大别山区的,却不止五百人,因为一些游击队员还拉家带口,因为他们中间的一些家属,在枞阳当地,属于赤色积极分子,早就上了军统的黄榜,如果不离开,只怕第一个清除的就是他们。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有不少人在当地潜伏了下来,成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中的一环。

    覃国升才到村口,郭台青得到手下的通报,连忙迎了上去。

    两人互相打量了一下对方,郭台青三十三四岁,身村偏瘦,大眼高鼻,身上穿的是和平建国军的军服,只是帽子上的五彩五角星换成了两粒扣子,左臂上的白底蓝字写得分明:新四军。

    两人作了自我介绍,覃国升还拿出了自己的派司,176师野补团少校政治部主任。看着覃国升的派司,再看看覃国升尚带稚气的脸,郭台青暗道,这个政治部主任,年纪轻轻,不知道是什么来路。在他看来,国民党的政治干部,大多是老朽,如果是年轻的,不是军统的学生哥就是复兴社的青年军。想起这两个系统,郭台青不由自主的离远了半步。

    看着一担担瓜篓子正整装待运,覃国升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说:“郭队长还是个生意经,这个东西清肺、化痰、止咳、润肠、通便,每年我们向安庆运多少,安庆就能消化多少,价格不低,听说,日本人收集后,大量运回东洋,药食两用。”

    “这个东西在老百姓手里不值钱,能够换回一点日用品,也算是给当地民众做点好事吧。”郭台青说:“这个地区属于潜山,潜山不同岳西,有兵站可以进行贸易,距离他们最近的岳西兵站,是岳西的毛尖山,来回一趟不容易。你们野补团在岳西搞了十九个兵站,在治安上,在交通上,在物资流通上,可给当地的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潜山一带的百姓,一说起岳西,说起你们野补团,总是很羡慕的样子。有好几个乡绅问我,我们能不能在潜山这边也弄起岳西那种兵站。”

    “弄兵站,不容易,岳西因为交通过于不便,弄兵站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说白了,就是想把旧时的驿站给恢复起来。”覃国升说:“也是我们后勤部何主任有才,才在驿站的基础上建立了市场,加进了商贸因数,从而带动了当地的发展。潜山是527团的防区,我们不敢越区经营。至于你们想做,我个人是不反对的,只要能够给当地百姓带来好处的事,我都会支持。只是有一点希望郭大队长考虑,你们如果在这里搞兵站,会不会太过高调。”

    郭台青知道覃国升的意思,自己呆在这里,就应该做一个缩头乌龟,敢胆伸头,只会招来横祸。想到这里,郭台青叹了一口气。

    在郭台青的带领下,覃国升走进一座残破的寺庙里,寺庙的香火应该已经断了很久,菩萨的金身也大多见了泥胎,观音的净瓶早已不见,连执净瓶的手也断了大半截。这座残破的寺庙成了郭台青的大本营,各处都是修整的痕迹,大人小孩出出入入,到也热闹。就地取材,佛像前的香案被移到了大殿正中,架了一块门板就成了桌子,桌子上摆着地图、这才多少象一个部队的驻处。

    覃国升坐在桌子边的一张长凳上,郭台青给倒了一口盅的热水,算是进门茶,覃国升接过来,喝了一口,走了大半天的路,着实有点渴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