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换防(四十三)-《天纵莫敌》


    第(2/3)页

    本来,龚庆元石重和刘青龙梁宜生一伙人对莫敌的改任是不太满意的,听了莫敌和李本一的对话,这种不满意渐渐消失。龚庆元知道,上升的轨迹不可能一直往上,偶尔出现曲线,也是正常的。莫敌接下来,要冲击少将的高位,不可以没有一点蓄力。

    放开了心思,酒宴也变得有趣得多,刘青龙先是把韦介伯开涮,认为韦介伯的梅城条件太好,在这次换防中捡了大便宜。韦介伯也不自弱,认为这次换防,138师最爽的要数太湖的413团。东有潜山414团,西有宿松412团,南部虽然是望江,可有石重和梁宜生像钉子一样扎在长岭,把华阳的日伪军挡在望在南面的小小区域,可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只要两年太平无事,给太湖发展经济的时间和机会,很快,太湖必定成为西六县最富足的地区。

    听了韦介伯的话,莫敌盘算了一下,还真如韦介伯所说,刘青龙的太湖,优势更在潜山之上。不过是否能保持优势,取决于长岭的石重和梁宜生,如果石重梁宜生两位对望江华阳的日伪军骚扰过甚,有可能引起华阳日伪军的反扑,石重梁宜生两个警卫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游击队伍,如果敌军势开,他们肯定会避开,那么太湖就会首当其冲,承受华阳日伪军的攻势。因此,石重和梁宜生对华阳的骚扰要有所节制,既要通过对华阳日伪军的骚扰获得给养,达到养兵和壮大自己的目的,同时又要控制力度,不让对方恼羞成怒,狗急跳墙。

    当莫敌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韦介伯和刘青龙都不再说话,这种艺术型作战,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只有莫敌才有这种预见。李本一满脸的笑容,只要石重和梁宜生按照莫敌的要求去做,自己就能在这片大别山南麓休养一段时间。作为师长,自己立足未稳,作为138师,也是新来乍到,都需要一段安定的时间。

    “天纵,谢谢你,给我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师部指挥部所在地。”李本一说:“店前,比我想像的还要好一些。山多,利于防空,有水,能够通航,虽然只是小小的平底木船,那也比人担肩扛强了太多。我今天,坐船从店前直到晋熙,好一个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满意就好!”莫敌说。

    接下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只有龚庆元说了一句实话,让莫敌去桐城,趁着没什么实事,抓紧时间把老婆给娶了,桐城文化古城,女子也自有一番风雅。

    韦介伯见大家的聊性已过,让人找了一个戏班子在亭子外唱起了本地的戏曲,聊以助兴。

    只听得锣钹鼓铩一阵喧嚣,胡琴咿咿呀呀拉出一段前奏,男角一副二丑模样,边唱边走上来,嘴里唱道:“小子本姓金,小毛是我名,天天要看笋,防猪进笋林。”紧接着,又上了一个女角,村姑打扮,穿着到也标致,唱道:“小女子本姓陶,天天打猪草。昨天起晚了,今天我要赶早。篮子拿手中,带关两扇门。不往别处走,单往猪草林。急忙走急忙行,来到猪草林。用目来观看,喈!猪草就爱坏人。篮子来放下,铲子手中拿。袖子来卷起,我忙把猪草拔。拔草不小心,碰断笋两根。有人来看见,当我是偷他的笋,真正急死人。”

    女角唱腔不错,清亮娇嗔,别有一番风味。莫敌向来对这些地方俚剧没有太多兴趣,这一回也许是放下了心中一些执念,反而听得津津有味。

    “这个叫皖腔。”韦介伯介绍说:“也叫怀腔,是皖河流域怀宁一带的地方戏,也有人称为黄梅调,说是从湖北黄梅一带流传过来,也有人说是黄梅成熟时,农村传唱的一种地方戏。”

    李本一笑着说:“介伯涉猎甚广,连这些地方小曲也有研究,果然博学多才。”

    韦介伯说:“我听过不少的地方戏曲,广西的采调,湖南的花鼓,都不如潜山的黄梅调,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抒情,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可称得上首屈一指。”

    莫敌点点头,认为韦介伯说的很有道理,没有夸张。这时,外面的唱腔已进入*,只听竹板一打,二胡声起,歌声又变,竟然形似宜山山歌中的盘歌。先是女角唱:“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做的什么粑?此花叫做什么花?”男角唱答道:“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子,磨的是*,做的是黑粑,此花叫做荞麦花。”

    梁宜生是宜山人,有听对山歌的经验,笑着说:“这个呀得呀得喂呀得好听,曲里拐弯,把山歌扯高了三分。”石重是宜山南边山里人,他们那里也有对山歌的风俗,说:“这个不是山歌,山歌不打草稿,这个是有人写好,编排过的,肯定好听一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