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帝国预备役军队-《北宋的无限旅程》


    第(2/3)页

    帝国军此次虽然六大军团和一支舰队齐出,但兵力并不占优势,总兵力实际上只有十六万左右。

    得知前线变化,百忙之中的李南,决定将一直作为帝国预备役的巡防兵,调配一部分到战场上。

    其实预备役制度并不是后世才有,古代就已经有了类似的雏形。

    例如宋朝军队就分为四类,分别是禁军,也就是中央军,均属三衙。厢军,是为地方兵,属于诸州。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蕃兵,则是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保卫本地方的。

    正常划分,宋国只有禁军才算是正规军,其余的厢军、乡兵都属于预备役,至于藩兵听不听调派都不一定。

    宋太祖用周世宗之法,将厢军中的强者,都升为禁军,留下来的都是些没什么战斗力的残兵,用以充数。乡兵,蕃兵,本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不去论他。所以武力的重心,实际在禁军。全国须戍守的地方,派遣禁军轮流前往,谓之“番戍”。

    如今宋国刘延庆的五万士卒,还有李纲率领驻守东京的五万大军,实际上都是各地的厢军和乡兵,可以说大宋早就将预备役抽调一空了。

    帝国的预备役制度,完全是李南从后世照搬而来的做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普遍建立预备役制度,储存了相当数量的后备兵员。

    大战爆发后,奥地利就从后备军派出4个师参加战争;德国从后备军派出29个师参加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许多国家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更加重视预备役建设。苏联在预备役建设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使预备役规模不断扩大,到80年代末,预备役人员约达2500万人之多。

    美国一直强调预备役建设的重要性,把预备役作为战时扩充现役部队的首要来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