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迪金最外围的防御阵地上,第三师的士兵们蜷缩在战壕内,忍受着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爆炸的冲击波产生剧烈的震动。 投入这次炮火攻击的是联邦陆军的两百多门野战炮和重炮和好几十门堑壕炮,对着西澳第三师的最外围阵地以及前方两公里内进行了密集的炮火覆盖,意图压制第三师以及清除外围的障碍,比如铁丝网、陷阱、地雷等等。 正常来说,英国极其联邦附属地一个步兵师的火力不可能有么多的,澳大利亚之所以能集中那么多的火力,还是因为她的英国爸爸缺钱,不,欠钱。 不是都这样说么:英国赢了一战,把自己弄得地位和美国平起平坐。英国赢得二战,直接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美国。 英国最大的倚仗是她那广阔的殖民地给她源源不断的营养,一战时,各殖民地也很是给力地运输各种东西给他们的爸爸,但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民要养活,总不能白拿吧? 自然是要付账的,至于付账有什么优惠,比如打个一折什么的,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英国的英镑正在贬值,各殖民地都有点意见。 于是乎,伦敦最终通过决议,用前些年的货币价值来书写合同,购进各殖民地的商品,并主要以债券的形式放出,至于到时候人家拿着债券上门拿钱,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参与了战争,还是那句话,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英国买东西的时候给的是债券,没给什么现金或者硬通货,在自己的国库空虚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只能学英国那样,向民众发放债券。 拿伦敦给的债券抵押上了不行吗?当然不行,资本主义社会看的是货真价实的钱,或者硬通货。他们有一万个理由拒绝你的这个要求,而你却拿他毫无办法。 政府会收倒是可能会收,不过这钱还是要回到底下的工厂公司老板手中的,他们那些人可不买账。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要买装备什么的,这钱只能从第二个地方找来,有那么几条路:一,减少自己卖给英国商品的数量,出售更多商品给能付得起帐的国家,像美国之流的。 二,增加税收,各种各样的税,从任何地方来增加政府的收入。 三,借钱,向各家银行,土豪们,民众们借钱。 联邦政府三种都选择了,不过都点到即止,并没有太过,都处于各方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