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吵什么吵什么!没见到我在睡觉嘛!” “我离你30公里,你觉得我怎么看到你在岗位上玩忽职守睡觉的问题?”他们班的战术参谋乌拉尔第阴森森地回应了一句。 “喂!喂!信号不大好啊!我怎么听到你们在打呼噜?” “欲盖弥彰。”乌拉尔第恨恨地骂了一句,“汇报情况!” “我在这片钢骨上2天了,什么时候有过情况?如果我突然跟你说有大范围磁场波动,你信不信?” “肯定是仪器故障。” “就是说啊。”奈尔思打了个哈欠,一脚踹醒身边的比尔,“带上激光感应仪,再去查查。” 比尔嘟囔着背上差不多和他人一样大的铁疙瘩上了路。 2班驻守这片断口2天了,全班7人一个不缺,住东征特遣队同款的电磁铁帐篷,吃狗粮同款的压缩饼干,唯一的任务就是提前预警大规模磁场波动,这种现象基本上预示着万象军队的到来。 海上的磁轨和陆地上是不同的。陆地上的磁轨架设在永固基座上,离地5-15米,无论是拆毁还是重装都很方便。海上的磁轨缺乏根基,不说跨度达13000余公里的跨太平洋国际轨道,即便是跨度只有几百公里到数千公里不等的环太平洋轨道线也无法依靠磁能结晶本身的硬度支撑过去,哪怕加上左右各一,上下各三的标准型支架也做不到。 为了给人类建立一条安全、稳定的交流渠道,早年的科学家和设计师迸发出了惊人的勇气。 首先,人们想到的是公元年间联系撒克逊和高卢的海底隧道,结果仅仅在中南半岛沿线修建了不足百公里,17个专家和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专业施工队便在海兽进攻中丧生海底。 随后人们想起了公元年间流行的跨海大桥,斜拉索的设计被应用到支撑架上,于是轨道的垮塌再次吞没了3000条生命。 直到IC16年,桥梁设计师张忠义所提倡的悬浮桥墩实验成功,人类才算开始了跨海轨道的建设之路。 悬浮桥墩由耐腐蚀金属制成,模块化设计,一座桥墩由64块独立模块组合而成,面积2304平方米,配稳定锚256条,稳定悬浮海面。桥墩高10米,以动态环状连接钢铁支架,间距1.2-2.6公里,这才有了钢骨的最终诞生。 先民们就是推动着这种简陋的铁船一路架设钢骨,直至将人类社会连接成一个整体。可以说,每一段跨海轨道都是人类的鲜血和尸骨树立起来的奇迹,以现有的技术也找不到更高效更安全的办法来取代。 所以任何形式破坏钢骨的行为都是在挑战全人类的底线,一旦曝光的结果并不会比当年埃卢尔无故摧毁阿莱克纳吉克要好多少,这些铁船,是全人类的瑰宝。 瑰宝总是易碎的,当这么一件易碎的瑰宝出现在战场中间,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会感到束手束脚。 “班长,你说同盟那些人会用什么办法来穿过灰海区?我们整出16公里的灰海断口,要我说就把整个2团700武者全都布置在钢骨上,他们只能拿命冲,我看他有多少命耗在这几条窄窄的铁条上!”另一个新兵拉尔比是跳脱性子,总觉得自己战略无双,以后早晚可以做到有指挥权的伯加索斯连长或团长的位置上。 奈尔思用一种恨不得吃了他的眼神看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混蛋,忍了很久才忍住一脚踹过去的冲动:“你也知道是窄窄的铁条?700人,就算平均分布在三条12米宽的钢骨上密度得有多少?刮风下雨得死掉多少?他们拿排枪怼怎么办?往哪里躲?最后,谁跟你保证他们就不会对着钢骨放炮?” “他们敢?” “有什么不敢的?带上工程兵,一路轰一路铺,消息扩散以前把钢骨恢复原状,别说我们就700人,就算把16公里全轰塌了他们在2天内就架不好?不过是多死些人而已,当成战损就可以了,总比正面和伯加索斯放对容易些。” 第(2/3)页